石杨:把民生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
发布时间:2023-09-15 09:15:45    浏览次数:217

他倾听民声,把每项工程作为回应群众关切、解决“急难愁盼”的重要载体;他勇于创新,不断吸收转化新技术、新成果到项目建设中;他忘我奉献,无怨无悔像钉子一样“钉”在工地上……1983年出生的石杨,2005年大学毕业后就投身于江苏省镇江城市建设一线。因贡献突出,他获得“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作为镇江市创兴建设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第四项目部负责人,石杨先后负责、参与镇江市近30条城市重点道路的建设工作,连续3年负责镇江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京口片区的改造任务。他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把项目作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抓手,努力把民生工程打造成为民心工程。

  修了一条路,解了十余道难题

  全长1500米的桃花坞路大修工程,是镇江市政府2022年民生实事项目,由石杨团队承担建设任务。项目完工后的 1个月时间里,项目指挥部及主管部门镇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已收到5面锦旗。

  “路改造得很好,解决了我们小区的难题。”代表小区居民送来锦旗的华星新村业委会委员朱朝炳说道。拥有800多户、2000多名居民的华星新村,位于桃花坞路南侧,地势低洼,东、西大门通过坡道连接桃花坞路。一到下雨天,道路上的流水就会冲进小区,特别是冬季雨雪天气道路结冰,给居民出行带来极大安全隐患,常有老人儿童滑倒摔伤。华星新村业委会代表居民来到项目部反映情况后,石杨当即召集相关参建单位讨论具体解决方案。经项目部磋商,最终决定在东、西两个道口各挖一道截水沟,对路面来水进行分流,若遇大雨,路面流水则被拦截后导入地下管网,居民进出小区方便多了。

  给项目部送来锦旗的还有桃花坞五区居民。该小区在镇江中医院对面,其中20号、24号等4栋居民楼比桃花坞路面低1米多。每次下大雨,道路及小区流水就会汇聚到居民楼下,水深时居民不得不赤脚出行。接到居民反映后,项目部除了在桃花坞路路口设置截水沟外,还在小区低洼处开挖了一条L型排水沟,依托“双保险”消除了小区排水不畅的顽疾。

  此外,项目全程邀请居民参与,先后召开了多轮沿线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代表谈心会,请他们提意见建议,并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逐一研究,能做的立即做,不能做的耐心解释,已先后解决群众出行、饮水和店铺经营等10多个难题。

  10多年的工程一线打磨与历练,使石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打造了双井路、解放路、大西路、中山路、焦山路、和平路等近30条主城区道路,广受社会各界好评和褒奖。

  改造老小区,人人认识小石

  步入镇江宋官营路西侧小区,“穿衣戴帽”的老旧建筑“年轻”了许多,楼栋间3块绿地内草木茂盛,三季有花,令居民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

  作为当年大市口西北片区改造指挥部负责人,石杨说道:“这3块空地共有800平方米,此前居民自种了一些苗木,但因为失管,杂草丛生。2018年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时,围绕保留绿地还是铲绿停车,居民产生了争议。改造指挥部与大市口街道双井路社区商量后,决定把决定权交给居民。”

  在石杨主持下,相关楼栋居民代表举行了“交心会”,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大家一致同意保留绿化并进行提升。随后,改造指挥部进行规划微调,对原有树木进行修剪,补植了花草树木,丰富了小区景观色彩。

  在该片区西府街双井路路口,依托镇江市老年大学北墙设置的一处历史文化背景墙,首次采用玻璃壁画形式再现了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描绘古运河镇江段“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的繁华景象,被誉为镇江版的“清明上河图”,时常吸引市民游客驻足观赏拍照。“这是我们老旧小区改造的一部分,也是配套路网建设的一个亮点。”石杨说。此地邻近镇江古西门桥和古运河,当初拓宽西府街时,周边居民提出,老年大学这面顶部架有铁丝网的破旧高墙很难看,与建成的新路反差大,也与大市口繁华街区地位不相称。为发掘街巷文化元素,改造指挥部邀请著名作家、画家王川教授的创作团队进行现场察看,并倾听居民心声,经过反复讨论、多次修改,还原了这一片区的历史风貌,目前已成为镇江一处“网红”打卡点。

  老旧小区改造期间,不管办公室有没有人,石杨不允许上班时间锁门,为的是方便居民随时来反映问题。只要有空闲,他就深入施工现场,察看工程进度,检查施工质量,现场调解纠纷。久而久之,他成为小区居民熟悉的“小石”。3 年间,石杨负责推动了宋官营、城隍庙、剪子巷、石头巷等近20个小区更新提质,让美好生活可感可及。

  把很多“第一次”写进工程

  智慧大屏具备播放宣传标语、影视功能,气象监测系统实时显示温度、湿度、噪声、风速、风向等数据,环境监测系统可实时监测臭氧、PM2.5、PM10等环境数据,便民充电系统可供新能源汽车等充电……在2023年春节前开放交通的新建道路上,“集成”高清摄像头、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智慧大屏等多种设施的智慧路灯系统令人耳目一新,这也是镇江市首条安装智慧路灯的道路。

  石杨既是新马路改造工程负责人,又是“‘双碳’背景下新马路基于多功能灯杆的智慧城市创新性发展应用研究”课题组成员。智慧路灯灯杆除具备智能灯控、视频监控、气象监测、环境监测、便民充电功能外,还可集成无线上网、公共广播、信息发布、紧急呼叫、地下管网监测、便民信息交互等功能。该研究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研究成果不仅可提升城市形象,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而且能有效降低管理成本,撬动新兴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程建设领域,“四新”(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成果层出不穷。作为一名“80后”城市建设者,石杨始终坚持创新引领,在注重科技研发的同时,持续推动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镇江城建史上写下了很多“第一次”。

  2016年,石杨负责的焦山路中段二期工程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因地制宜地设置雨水花园,同时针对市政质量通病引进新技术,制定专项防治措施,提高沥青混合料抗剪能力,预防窨井盖下沉;在平交口及公交站台范围下层沥青砼掺入抗车辙剂,严格控制沥青用量,预防沥青路面车辙病害;在沥青面层采用橡胶改性SMA沥青新工艺,降低道路建设成本,提高路面使用的耐久性和稳定性,成功打造了一条集科技和精品于一身的城市重要交通要道。

  2017年,石杨负责的小米山路改造工程,针对原排水老箱涵的设计标准较低、汛期排水不畅、雨大时易造成周边积水问题,新铺设直径2.4米、总长290 米的球墨铸铁排水管,这是国内首例运用在城市支路、居住密集区的最大口径球墨铸铁排水管。同时创新使用了生态滤污池,将雨水箅子井改成“开孔路牙+滤污池”;采用生态化排水技术,将雨水初滤后再排入市政管线,充分利用了人行道地下使用空间,减少了面源污染,更有利于城市生态水循环。

  “石杨最近一直带伤工作,他的手掌术后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同事周峰“抖”出了石杨的一个小秘密:去年7月底,石杨不慎摔倒,致左手掌粉碎性骨折,到医院做了植骨手术。当时桃花坞路开工在即,手术后第三天,石杨就赶回项目现场。此后近两周,石杨每天奔波于项目和医院之间,在项目上忙完后再赶回医院挂点滴。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自己肩负着一份责任,就是要把镇江市发展的蓝图不断变为美好现实,让百姓享受更多城市发展成果。”石杨表示,城市建设者最大的自豪,就是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星光不问赶路人,也正是这种自豪感,让他成为更好的建设者。

供稿 / 镇江市创兴建设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摘自《建筑》2023年第7期